Index   Back Top Print

[ AR  - DE  - EN  - ES  - FR  - IT  - PL  - PT  - ZH_CN  - ZH_TW ]

教宗方济各

照料受造界祈祷日文告

2020 年 9 月 1 日

 

「祝圣第五十年,向全国居民宣布自由;

为你们是一禧年。」(肋二五 10)

 

亲爱的弟兄姊妹们:

自从《愿祢受赞颂》通谕颁布以来(2015 年 5 月 24 日),为基督信仰的大家庭而言,每逢九月的第一天,就是照料受造界祈祷日以及受造界时期的开始,到 10 月 4 日,在亚西西‧圣方济各的纪念日结束。在这段时期,全球各地的基督徒,更新对造物主--天主的信德,并以一种特别的方式,在祈祷和行动中团结一致,照料我们共同的家园。

对于大公运动选定庆祝 2020 年受造界时期的主题为「地球禧年」,我极为欣喜,因为今年也是世界地球日第 50 周年。

在圣经记载中,禧年是一段神圣的时期,为使人回忆、回归、休息、修补和欢喜的时期。

一、一段回忆的时期

我们受邀请特别去回想受造界的最终命运是要进入天主的「永恒安息日」。这段在时间内进行的历程,以一周七天,每隔七年一个安息年的节奏进行,经过七个安息年以后,就以禧年结束。

禧年也是恩宠的时期,让人纪念受造界的本质是要蓬勃发展、成为爱的团体。只有透过关系,我们才能存在:不仅与造物主天主,也与同一大家庭的弟兄姊妹,以及所有与我们共住同一家园的受造物。「万物是互有关连的,我们人类在美妙的朝圣旅途上,被天主对每一个受造物的爱交织串连起来,如同兄弟姊妹一般,且流露出我们对太阳兄弟、月亮姊妹、河流兄弟、及大地母亲的珍爱。」(《愿祢受赞颂》,92)

因此,禧年是一段回忆的时期,我们要牢记,自己的生命,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。我们必须不断地记得「世上一切皆互相连系,若要对他人实践友爱、公义和忠信,我们一方面要真心爱惜自己的生命,一方面要维系与大自然的关系,两者密不可分。」(《愿祢受赞颂》,70)

二、一段回归的时期

禧年是回归和悔改的时期。我们曾经破坏与造物主、与其它人和与受造界其它部分之间的连系。我们必须重新修复这些被损坏的关系,因为它们支持着我们,以及我们的人生。

禧年是回归天主--我们充满爱的造物主的时期。倘若在面对万物的根源、造物主时,我们心中没有平安,我们也无法与受造界和谐共存。正如教宗本笃十六世所观察到的:「在天主被视而不见的地方,受造界受到肆虐,被无情的消耗,物质对我们而言只是物质,我们自身成为最终衡量的标准:一切仅是我们的财产。」(与波尔札诺‧布雷萨侬教区神职人员会面,2008 年 8 月 6 日)

禧年邀请我们去再次顾念其它人,特别是穷人和最弱小卑微的人。我们蒙受召叫去重新接受来自天主的这个充满爱的计划,视受造界为一份共同的产业、一场丰富的盛宴,以欢欣喜悦、共融同乐的心情,与所有的弟兄姊妹们分享,不致于陷入过度的竞争,反而大家能够互相支持,互相保护。禧年的目的,是要受压迫、所有受到各种不同形式的现代奴役制度束缚的人们--其中包括人口贩运的受害者和童工--在这段时期获得自由。

此外,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聆听大地,即圣经中所说的「土地」(adamah),也是第一个人类「亚当」(Adam)的出处。今天的受造界发声,呼吁我们要遵循自然秩序,回归到人类应有的位置,并提醒我们,我们仅是受造界生命互联网络的一部份,而非主宰。物种的繁复多样性,日益崩解;气候所造成的灾害,数量上升惊人;穷人和弱小者受到的疫情冲击更为严峻;这都是向人类无度消费的贪婪心响起的警报。

在这段受造界时期,我们更要聆听受造界的脉动和节奏;它受造,原是为展现天主的光荣,并帮助我们在它的美中发现万有的主,转而归向祂(参阅:圣文德,《隆巴哲学思想注疏》,I,2,2,问题 1,结论;《简论》, II,5.11)。这块使我们生长的土地,它也是祈祷和默想之地:《请唤醒那天主蕴藏在我们之内对美感和默观的意识》(宗座劝谕《心爱的亚马逊》, 56)。我们尤其可以从我们的原住民弟兄姊妹身上学习如何赞叹和默观,因为他们总能与大地和其中繁复多样的不同生命型态,和谐共存。

三、安息的时期

天主在祂的智慧中,保留了安息日,为使得大地和地上的居民,能够休息和恢复精力。然而,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,迫使整个地球濒临崩溃。持续不断地追求成长,加上生产与消费两者之间不停的循环,正在损耗我们的环境。森林日渐消失,土壤遭受侵蚀,田地不复存在,沙漠荒原逐年扩张,海水严重酸化,风灾日益严重:受造界在痛苦呻吟!

过去,天主子民被邀请在禧年期间放下日常工作,减少日常需求,藉此使田地得以休息,人世间的生活能重新组织。我们现在必须找到合乎公义而长久永续的生活方式,让土地有机会呼吸,以及寻得足够维持大众日常需要的资源与管道,却不破坏所有支持我们存活的生态系统。

现今的疫情,就某些角度而言,导致我们重新发现更简朴、更能长久持续的生活方式。眼前的危机,从某种意义来说,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。众所皆知,当我们让大地休息,它就能重新恢复原貌:空气变得更清新,水源变得更清澈,原本不再栖息在许多地方的各种动物,现在重现踪迹。全球的疫情带领我们来到抉择的路口。我们要趁此决定性的时刻,终止从事毁灭性的活动及具破坏性的目标,停止过度的行动,以免崩溃;并发展一些孕育生命的价值、连结和计划。我们应该审视自己使用能源、消费、交通和饮食的习惯。我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,若有发生过度发展、造成危害,应予以根除,并落实一些有果效的方式来促进贸易、生产和运输。

四、修补的时期

禧年是一段使受造界原有的和谐得到修补,以及使受折损的人际关系愈合的时期。

禧年邀请我们要恢复每个人应享有的自由和财产,并免除他人的债务,以重建符合公平正义的社群关系。我们不应该忘记南半球受到滥垦滥伐的艰辛历史,酿成了一次极其浩大的生态负债,主因起于资源被掠夺、共同环境空间被滥用来堆置废弃物。禧年是正义发挥其修补功效的时期。因新型冠状疫情在健康、社会和经济各方面所造成的危机而带来的严重冲击,我在此重新呼吁要免除最弱势国家的负债。同时,我们也必须确保各项正在发展和进行中的全球性、地区性和全国性复原措施,使其成效显著;不论政策、立法和所投注的资财,都应谋求大众的福址,并保证达到促进全世界环境和社群利益的目标。

修补大地,使大地恢复生机,同样有其必要。我们目前正处于全力抢救的紧张局势,回复气候的平衡状态,极为重要。正如我们的子女和青年人要我们记得,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。所以一定要尽可能按照《巴黎气候协议》的规定,指定每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门坎,不得超过摄氏 1.5 度:若有超过,势必造成灾害,尤其对世界各地最贫穷的社群及聚落而言,更是如此。值此关键时刻,我们必须挺身而出,促成同一世代及世代之间彼此的精诚团结。为预备即将于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重要《第 26 届气候高峰会议》,我呼吁各国采取一些全国性的政策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。

目前各个物种日渐绝迹,生态系屡屡遭到破坏,此一景况堪称史无前例,因此恢复生物的繁复多样性,亦至关重要。生物的多样性节节下降,向我们发出警讯;为了予以遏止,我们要支持联合国的呼吁,必须在 2030 年以前,保留百分之三十的地球表面作为生物栖息地。我在此敦促国际社会通力合作,共同确保今年已于中国昆明举行的《第 15 届生物多样性高峰会》,成为地球家园重建的至要转折点,为使地球家园能符合造物主的旨意变得生气勃勃。

我们必须修补来履行正义,同时确保所有居住大地的人,使它能完全被人享用。原住民聚落应该受到保护,不要让一些公司、尤其是跨国集团,「在较低度开发的国家,以绝不会在其本国(或投资国)使用的生产模式运作」(《愿祢受赞颂》,51),从事破坏性的化石燃料、矿物、木材开采和过度工业化的农产品的开发。假发展经济之名,对较为贫穷的社群和国家无耻地进行压榨,这种企业所表现出的恶劣行径,可说是一种《新型的殖民主义》(圣若望保禄二世,《向宗座社会科学院致词》,2001 年 4 月 27 日;《心爱的亚马逊》亦有节录,见 14)。我们需要加强国内法和国际法的订定,对各公司的过度开发活动进行规范,确保属于身受其害者的正义能得以伸张。

五、一段欢欣的时期

按照圣经传统,禧年来到是一件喜事,开始时吹起号角,声音传遍大地。众所皆知,这几年来,大地和穷人的呼喊声越来越强烈。在此同时,我们也亲眼见证:圣神是怎样地到处鼓舞着不同的个人和团体,齐心协力重建我们共同的家园,并为最卑微弱小者发声。基层民众和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人们,正大幅动员,踊跃地为保护地球和穷人努力工作。我们乐见许多青年人和社群团体、尤其是原住民聚落,在因应生态危机时,挺身而出,位居前线。他们发出制定「地球禧年」的呼吁,祈愿一个崭新的开始,并意识到凡事都能「要求改变」。(《愿祢受赞颂》,13)

在特别纪念《愿祢受赞颂》颁布了五周年时,我们也欣闻通谕激发了无数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行动,去照料我们共同的家园和穷人。因此,今年应促成许多长期的行动计划,使得推崇环境保护的生态学,能全面地落实于我们的家庭、堂区、教区、修会团体、学校、大学、健康照护机构、企业和农业生产组织以及其它诸多不同的领域。

我们也欣然见到各个信仰团体彼此互相接近,共同努力,为营造一个更公正,更和平和更永续的世界。我们特别觉得高兴的是,「受造界时期」成为一项真正履行基督徒合一运动的创举。让我们继续加深此意识: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,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!

我们要欢欣踊跃,因为爱我们的造物主支持我们为大地所尽的微薄之力。大地也是天主的家,天主圣言在这大地「成为血肉,居住在我们中间」(若一 14),也因圣神的浇灌不断地得以更新。

「祢一嘘气万物创成,祢使地面,更新复兴。」(参阅:咏一○四 30)

方济各

发于罗马,圣若望拉特朗大殿
2020 年 9 月 1 日

(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)

 



Copyright ©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-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